这两年,美国卡车公司倒闭就跟“接力赛”似的,一家接一家停摆中金宸大,4月23日,又有一家运营了44年、握着160辆卡车和140名司机的运输公司宣告关门,落幕在了“让美国再次伟大”(MAGA)的口号里。
但把时间往回拨几十年,这个行业完全是另一番景象。
黄金时代&破产潮在美国这个讲究“自由骋”的国度,卡车曾是钢铁、力量与热血的化身,卡车司机更是蓝领群体里的高薪标杆,被称作“穿牛仔裤的公路资本家”。
好莱坞还特意给他们塑造了现代牛仔、现代游牧民族的形象,长途赶路时,踩下油门,放一首《加州旅馆》,副驾驶摆上两罐冷饮和一条打呼的老狗,沿着洲际公路一路向前,这样的工作场景,曾是无数人眼里的理想模样。
展开剩余93%上世纪美国的黄金年代,卡车司机的工资高得惊人,月薪过万美元是常事,年薪轻松就能突破六位数。
而且这行遵循“多劳多得”,只要肯干,攒钱买辆卡车就能当老板,再雇几个司机帮忙,就算前两年只能靠吃罐头过日子,第三年也有机会熬成独立车队经理,走上致富路。
咱们国内上世纪的情况也差不多,那时候卡车司机的收入在国内妥妥属于顶尖水平,这事儿说起来,真有点“美国梦”那股子奋斗的味道,可梦想归梦想,近两年来的现实却彻底变了脸。
Yellow Corporation这家有着近3万名员工的百年老店,连拜登政府都曾想伸手帮扶的行业巨头,最后还是说倒就倒。
Convoy,曾经被称作物流界“Uber”的明星创业公司,拿过亚马逊和比尔·盖茨的投资,结果把融资烧光后,只能遣散所有员工。
还有老牌公司SA,深陷巨额亏损和财务造假的泥潭,破产后留下一堆烂摊子,几千名司机的人生也被迫转向,谁也没料到,曾经蓝领界的“香饽饽”会落到这般田地。
这个一度稳如泰山的行业,之所以会走到今天这一步,到底怎样一步一步走到了今天呢?
成本疯涨虽然卡车司机的工资确实涨了,但卡车公司的运营成本涨得更疯,疯到像是打了激素一样停不下来。
先看柴油价格,从2020年开始就一路飙升,到2023年,每加仑均价一度超过5美元,要知道,一辆每天跑六七百英里的重型卡车,单是油钱一天就得花掉六七百美元。
再看保险费用,美国商业车辆的责任险成本,过去3年平均涨了28%,有些州甚至飙到了40%。
除此之外,维修费用不断上涨、零件还经常短缺,整个运营链条的成本膨胀程度,跟硅谷程序员的午餐预算有的一拼,对中小型运输公司来说,每天一睁眼,全是要花钱的地方。
每发一趟货,得先祈祷车辆别出故障,再祈祷油价别涨,最后祈祷客户别赖账,可现实往往不遂人愿,2023年美国倒闭的小型运输公司超过3700家,平均每天就有10家关门。
倒不是这些公司不会经营,实在是扛不住这么高昂的运营成本,其实卡车行业会走到今天这一步,早在2008年金融危机时就有了苗头。
衰败早有预兆那年的危机主要冲击房地产和金融领域,但随之而来的经济衰退,很快就蔓延到了货运行业。
货运需求这东西,向来跟着整体消费和生产走,那时候美国产业空心化越来越严重,制造业、零售业、建筑业全在收缩,直接导致运输量大幅下滑。
运输需求降了,可公司的固定成本一分没少,这就导致行业陷入了“空转困境”:卡车跑出来的收入,连油钱都不够覆盖,却还得硬着头皮支付各种固定开支。
在之后的两年里,货运行业经历了一轮大规模的淘汰中金宸大,最出名的“牺牲品”是Error Tracking。
这家总部设在俄克拉荷马州、拥有1000多名员工的公司,在2009年圣诞节前夕突然宣布破产。
一夜之间,司机们发现自己的油卡被冻结,车辆加不了油,连回家的路费都成了难题,那一年的圣诞节,也因此被叫做“美国物流史上最寒冷的圣诞节”。
从那以后,运输公司慢慢意识到,能源和人力成本的波动,才是压垮自己的第一根稻草,而这根稻草,在后疫情时代甩得更猛了。
2021年,美国遭遇供应链通胀,只要跟“流动”沾边的环节,全都在涨价。
先说油价,油价之所以疯涨,主要有两个原因:一是全球能源结构正在调整,二是俄乌战争搅乱了原油市场。
再加上美国本土的炼油厂大多比较老旧,环保政策又限制了产能,导致柴油成本一路飙升,还没法快速降下来。
而保险费涨得这么凶,主要是过去10年交通事故的赔偿金额涨得太明显,在美国,由律师和陪审团主导的高额判赔很常见,卡车行业因此被归为高风险领域,保险公司为了规避未来的风险,只能大幅提高保费。
美国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:一家运输公司因为一次侧翻事故,被判赔偿2.8亿美元,即便这家公司只承担部分责任,这个判决还是直接导致一连串小型卡车公司被保险公司“抛弃”。
除此之外,零部件供应危机也在悄悄拖垮公司的运营效率,从2021年开始,卡车需要的芯片、电控模块,甚至轮胎、刹车片,都因为全球供应链紧张,价格涨了不少,交货时间也变长了。
以前一个油门踏板感应器,3天就能到货,现在得等3周,价格还翻了一倍,要是车辆坏了,停在路边等零件,不仅会损失运费,还得浪费一整天时间:司机停工,公司得照常发工资;货主投诉,公司还得按合同赔钱。
现在的运输公司,活得就像ICU里的病人,就差“拔管”了,随便一个零件出问题,都可能让公司直接“倒闭”。
在资源紧张的大环境下,大企业还能靠着规模优势优先拿到零件,小公司在采购环节就直接被市场淘汰了。
拿N1MF来说,这家位于美国东北部的老牌运输公司,有近4000名员工,2019年宣布破产清算。
公司老板直言,倒闭不是因为没客户,而是员工成本、维护成本涨得太凶,再加上燃油和保险支出居高不下,现金流根本覆盖不了这些开支。
在倒闭前几年,公司已经靠贷款维持日常运营,最后还是被债务压垮了。
这些企业的倒下不是偶然,而是整个行业系统在资源瓶颈面前的连锁溃败。
以前运输行业还能靠规模经济扛住局部压力,可现在到处涨价、到处受限,没人能独善其身:零件不够用、油价管不住、保险费高得离谱,就连司机的调休和医保,都成了公司的负担。
资本看到这情况,跑得比谁都快,毕竟没人愿意投资一个“天天要加油,却赚不到油钱”的行业。
更讽刺的是,这些因资源短缺引发的问题,最后总被包装成“效率问题”,锅全甩给了司机和中小公司。
明明是全球能源价格结构出问题,再加上法律制度的溢出效应共同导致的困境,却被上层说成“市场淘汰机制在起作用”。
媒体还在没完没了地讲司机年薪10万美元的励志故事,平台还在宣传“提升运输效率”,政策制定者还在聊“可持续性与能源转型”,可现实是什么样呢?
高速公路上,司机还在为油卡被冻结发愁;公司老板还在为换不起刹车片焦虑;不少公司还在为付不起下个月的保险费中金宸大,偷偷准备“跑路”。
这个行业早就不是单纯的供需问题了,而是结构性资源错配和系统性经营失灵搅在一起,导致的全面崩塌。
司机困境再说说司机本身,别看他们年薪能到八九万美元,像是蓝领里的“高收入人群”,但仔细一算就知道,这其实是个“高薪陷阱”。
很多公司给司机开工资,是按行驶里程(英里)算,而不是按工作时间算。
这种工资方式,早在20世纪的劳动法里就普遍被废除了,没想到借着新时代服务业的发展,又“复活”了。
这就导致司机一整天在外奔波,实际能拿到钱的“有效时间”却很少,收入甚至可能低于最低工资。
举个例子,司机早上6点到仓库,装货花了3小时,这3小时没有工资;装完货等客户确认路线,又耗了2小时,还是没有工资;直到中午才真正开始拉货,到了目的地后,卸货还得等好几个小时,照样没有工资。
一趟下来十几个小时,只有在路上跑的几百英里能拿到报酬,更糟的是,空车回程的时候,公司不给任何补贴,还美其名曰“司机的自由时间”。
最后,司机辛苦跑一天,睡在驾驶舱里,吃着加油站的快餐,赚来的钱扣掉油费、税费、卡车贷款后,剩下的钱连随意消费都不够。
有个北卡罗来纳州的司机在网上吐槽:“我年薪10万美元,却连看牙医都不敢。” 这种靠“拼效率”换来的收入,看着体面,说到底就是“用命换钱”。
另外,有些移民进入卡车行业后,各种“内卷”操作,也拉低了行业的整体薪资水平。
有意思的是,这些移民一开始还挺得意能进入这个行业,真正干了一段时间才发现现实和想象差距巨大,于是赶紧跑到网上劝别人“别入这行”,结果还被网友调侃“自己上车了就想关门”。
这事儿跟北京豆汁儿、西湖醋鱼能一直存在挺像——每年都有人不信“它们难吃”,非要亲自试试,所以行业里总有新人进来。
资本的烧钱游戏除了工资算法这个“坑”,卡车行业还是资本收割的“好靶子”。
前些年,因为电商爆发和疫情囤货,美国卡车运力需求突然涨了很多,风投和对冲基金看到了机会,纷纷砸钱建平台、搞算法,把传统的调度方式,改成了手机APP上的“滑动任务单”。
于是,Convoy、Uber Freight这类平台公司像雨后春笋一样冒了出来。
刚开始,这些平台打着“减少中间商,让司机多赚钱”的旗号,吸引了不少司机入驻。
可等用户规模上来了,它们立马开始用“补贴换量”的套路,之后就反手收割:压低运价、提高佣金。
到最后司机才发现,自己跑得越多,亏得越快,Convoy之所以倒得那么快,就是因为在运价大幅下跌的市场里。
它既没有稳定的货源,也没有自己的运输车队,光靠算法撮合买卖双方,根本没法形成竞争力,融资烧完了,资本一撤资,公司立马就垮了。
这场“烧钱大赛”结束后,留下的是一堆烂摊子,还有成千上万没活可干的独立司机。
更可怕的是,资本根本不在乎司机的生计,它们进入这个行业,就是为了追求“增长曲线”,撤退的时候只留下“本季度战略调整”“集团规划变动”这类官话,完全不管司机和小企业的死活。
再加上自动驾驶卡车的普及,现在司机的生存压力更大了,有数据显示,Waymo、Aurora、TuSimple这些硅谷高科技公司,已经在亚利桑那州、得克萨斯州等地测试自动驾驶卡车,有些线路甚至实现了“无安全员运行”。
虽然全自动商用还没大规模铺开,但方向很明确:人类司机迟早要退出驾驶舱,根据麦肯锡预测,到2030年,美国至少30%的长途货运会实现高度自动化,这意味着几十万司机将慢慢失业。
更荒唐的是,现在还有独立司机贷款买卡车,投进自己所有积蓄,计划靠这个行业干10到20年养老。
可按照现在的形势来看,很可能刚把贷款还清,岗位就被自动驾驶技术取代了,换句话说,卡车司机可能会成为下一个被技术革命“抛弃”的职业。
美国作为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,对卡车行业几乎没有任何缓冲政策,也没有为司机制定职业转型计划,奉行的逻辑就是“失业是你自己的事”。
政府部门关心的是“怎么减少交通事故、降低碳排放”,企业关心的是“怎么少给司机发工资、多跑几单”,至于那些曾经被捧为“国家动脉”的卡车司机,他们的生计从来没被写进任何政策议案里。
“人早晚得‘下车’,却没人告诉他们,‘下车’后面对的是‘大门’还是‘坟墓’。” 除此之外,卡车运输行业还有个大难题——回款周期太长。
金融压榨今天发一单货,客户可能60天后才付款,这对资金紧张的小公司来说,简直是致命打击。公司要养司机、付油钱、修车,却得等两个月才能拿到货款,只能靠贷款维持运营,同时祈祷货主别跑路。
要是想融资,利率高得吓人;就算把应收账款打包,找融资公司借钱,对方也要收走总额8%到10%的费用。
到最后,公司辛辛苦苦赚的钱,全成了金融机构的服务费,还得感谢人家“救了自己一命”。
这些回款难题不是孤立存在的,而是行业资源分配和权力结构导致的必然结果:大企业能靠压账期、压价格占据优势,小公司没有议价权,只能认栽。
司机最后看到的,就只有平台给的那点微薄运价,却不知道背后被层层“抽水”,利润早就被榨干了。
这就是美国“金融立国”的最终结果:金融资本只在乎赚钱,至于被吸干的社会资源和从业者的死活,他们根本不关心。而这一切的“幕后推手”,就是所谓的“看不见的手”(市场调节),更准确地说,是政府监管的长期缺位——那些真正影响行业未来的关键问题,从来没被认真对待过。
2023年,美国交通部推出《国家货运战略》,厚厚几十页文档,全是“绿色转型”“智能交通”“创新物流”这类空泛的词汇,对司机待遇、运价规范、平台责任这些核心问题,一个字都没提。
这种“写给华盛顿看”的战略文件,看着“高大上”,实际上没啥用,完全没触及行业的痛点。
会议结束后的新闻发布会上,交通部长还在强调“要坚定打造全球最具韧性的运输系统”,这话听着就像企业破产前,CEO写的最后一封内部信。
现实却是,平台越来越强势,政府越来越“佛系”,司机越来越焦虑,整个行业还在“粉饰太平”,一步步走向崩盘。
有些人总觉得“市场调节能解决一切问题”,认为企业破产了可以重组,经济触底了能反弹,但他们回避了一个核心问题:人要是因为失业饿死了,或者绝望自杀了,怎么“重组”“反弹”?
那些信奉市场自由调节的人,总把社会活动当成“数字游戏”,根本不顾及普通民众的死活。可一旦轮到自己利润下降,他们叫得比谁都凶,还会用命令的口气,要求政府逼着民众“牺牲”来救他们,双重标准暴露无遗。
说到底,美国卡车行业的困境,不是某一家公司、某一个人、某一项技术造成的,而是一场系统性、结构性的失败。
一个靠人力支撑的传统行业,被资本贪婪压榨,被政策忽视,又被技术革新挤到边缘,最后变成了一个看着还在“高速运转”,内里早就塌了的“空壳”。
现在这个行业现在已经不是“跑得快慢”的问题了,而是根本“找不着方向”了,那些小时候梦想开着卡车环游美国的人,长大之后才发现,手里的方向盘连接的不是自由的旅途,而是一台注定失控的“失衡机器”。
他们不是被时代“解放”的人中金宸大,而是被遗忘的人,自由的车轮还在转,但“自由”的意义,早就偏离了公路的尽头。
发布于:河南省辉煌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