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2023年和2024年这两年间,韩国在国际舆论场上的存在感明显提高点点赢,不是靠什么突破性科技,也不是靠重大的外交成就,而是靠一波又一波让人哭笑不得的“文化输出”热潮。各种“韩国第一”“韩国原创”的标签,频繁出现在国际社交媒体、新闻报道,甚至联合国报告里。
韩国国内媒体和网民更是“自嗨式”将这些现象解读成全球都在“韩国化”,仿佛全世界都在围着韩国转。这种风潮不仅引人关注,也引发了不少争议和讨论。到底是韩国文化真的影响力大,还是韩国有点“过于自信”?我们就从这两年发生的真实事件说起,看看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。
2023年9月,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将“韩式剪纸”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,这本来是件值得庆祝的事,但问题出在韩媒在报道这件事时,直接将“剪纸”这个起源于中国的传统艺术,说成是“源自朝鲜半岛的古老民间工艺”,引发了中国网民强烈不满。
其实,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官网材料中并没有提及“源于韩国”这样的字眼,反而强调“各国剪纸在历史发展中相互影响”。但许多韩国媒体却用标题和导语制造出一种“韩国剪纸被联合国承认起源”的误导性氛围。这不是第一次类似操作了。
展开剩余83%早在2023年3月,一档在韩国SBS电视台播出的综艺节目中,一名嘉宾介绍“泡菜文化走向世界”时,竟然直接把中国四川泡菜、越南酸菜和日本渍物统统归类为“韩国泡菜的在地化变种”。节目播出后引发国际舆论哗然。
中国驻韩国使馆当晚就发布声明,强调泡菜(特别是四川泡菜)在中国有悠久历史,且与韩国泡菜在制作工艺和原料上差异明显,不可混为一谈。
次日,韩国外交部回应称“该节目纯属个人观点”,并未代表政府立场,但并未道歉。这种“民间认知与官方态度暧昧不清”的状态点点赢,在韩国不是个别现象,而是普遍存在。
进入2024年,韩国“文化归属”的争议愈演愈烈。2024年1月,韩国国会议员赵慧英在一次文化产业座谈会上公开表示:“汉服其实是朝鲜王朝后期的服饰流传到中国的版本。”
这句话一出,立刻登上中韩两国社交媒体热搜。韩国国内不少媒体竟然跟风将汉服称为“韩服的姊妹版”。而实际上,根据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的官方资料,朝鲜王朝在服饰上大量借鉴自中国明清时期的官服体系,这在学界早有定论。
赵慧英的发言不仅缺乏历史常识,也引发了学术界的不满。韩国“东亚历史研究会”随后发表声明,要求政界人士“不要在文化问题上制造区域对立”。
与此同时,韩国国内这种“我们是始祖”的心态,也体现在教育领域。2024年初,韩国教育部发布新版小学历史教材草案,首次将“韩文的世界传播”列为独立章节,强调韩文输入法对东亚地区互联网发展的影响。
虽然韩文推广确实取得了不少成绩,比如在东南亚部分国家的韩语选修课程人数逐年上升,但将这一现象拔高到“主导亚洲网络语言生态”的说法,明显脱离现实。
根据联合国国际电信联盟(ITU)2024年6月发布的数据,全球网络使用语言中韩语只排在第13位,远远落后于英语、中文、西班牙语、阿拉伯语等主流语言。这种“过度自信”的教育方向也引发了韩国国内一些学者的担忧点点赢,认为“民族自豪感需要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”。
除了文化,韩国近年来在体育、科技等领域也频繁上演“我们才是第一”的争议。2024年巴黎奥运会期间,韩国媒体在报道跆拳道赛事时称“跆拳道已成全球最多人学习的武术”,并引用了“联合国统计”。但事实上,联合国并没有发布过类似数据。
国际奥委会官网显示,虽然跆拳道是奥运正式项目之一,但在全球注册学习人口上,空手道、柔道甚至太极拳的总人数都远高于跆拳道。韩国媒体这种“虚构出处”的做法,不仅误导了本国民众,也损害了其国际信誉。
这一系列现象并不是孤立的。从2023年开始,韩国国内文化、教育、媒体、政界多个层面都在推动一种“韩国中心论”的话语体系。这种趋势的背后,有复杂的社会心理因素。
韩国社会长期存在“夹在大国之间”的焦虑感,面对中国的快速崛起和日本的传统影响力,韩国希望通过文化领域“占领高地”,来强化国家认同感。这种心理在韩国年轻一代群体中尤为明显。
根据韩国《中央日报》2024年8月发布的一项调查,在20到30岁的受访者中,有超过60%的人认为“韩国文化是亚洲最具代表性的文化”,而在40岁以上群体中,这一比例不到30%。这说明韩国社会的“文化优越感”正在向年轻人群体渗透。
但问题在于,如果这种优越感是建立在对他国文化的误读甚至是“文化挪用”基础上的,那不仅不会赢得尊重,反而只会激起更多反感。中国、日本、越南、泰国等亚洲国家近年来在多个场合都对韩国的“文化归属说”表达过不满。
尤其是中国,2024年上半年,中国国家文物局与韩方沟通时明确指出,“文化多样性应以尊重事实为前提,不能混淆起源、误导公众”。这番话虽然措辞克制,但态度坚决。
当然,我们也不能完全否定韩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。K-pop、韩剧、美妆产品在全球的确有相当的市场。2024年5月,韩国男团BTS成员Jimin在法国的个人演唱会门票开售一分钟内售罄,这种文化号召力是实实在在存在的。
但一个国家的软实力,不能只靠明星和综艺节目,也不能靠“抢文化话语权”。真正能让人尊重的,是基于真实历史、互相包容、多元共存的文化态度。
韩国现在在国际上处于一个微妙的位置。一方面,它的文化输出确实有成绩,很多年轻人喜欢韩流,这无可否认;但另一方面,它在文化归属问题上的态度,已经引发了不少质疑。
国际社会并不反对韩国弘扬自己文化,但如果连别人的东西也要说成是自己的,那就不是文化自信,而是文化霸权的苗头。
总的来说,韩国这些年在文化输出上确实做得很努力,但在姿态上有点走偏了。文化不是比大小,也不是分高低优劣,更不是靠“抢”来的。
“世界都是韩国的”这种调侃,其实正是对韩国某些舆论和政策的一种讽刺。韩国如果真想在国际上赢得尊重点点赢,除了继续提升自己的文化质量,更重要的是学会尊重别人的文化成果。只有在平等、真实、尊重的基础上,文化交流才能走得更远。
信息来源: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网、国际奥委会、韩国教育部、《中央日报》、SBS电视台、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、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、中国国家文物局、联合国国际电信联盟(ITU)等官方及主流媒体公开信息发布于:河南省辉煌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